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轮播图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第四次纳入中非合作论坛行动计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06



9月5日上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讲话中提出,“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在“绿色发展伙伴行动”中明确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非洲实现绿色发展


9月5日下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规划了今后三年中非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合作。


行动计划5.3.4提出,双方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现代农业、防灾减灾和公共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框架下,实施“非洲粮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科学行动计划”,开展研究项目,助力非洲发展。


这是继《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和《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之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第四次被写进中非合作论坛官方文件。



 

这充分展示中-非中心在推动中非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赋予中-非中心在未来的中非合作中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中-非中心成立十余年来,聚焦非洲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公共健康等领域开展中非科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助力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非中心先后组织国内科研团队与东非各国合作者开展了80余次生物多样性联合考察,发现发表非洲植物新物种近20种,出版《肯尼亚植物志》等专著10余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包括发表于《自然》《自然·植物》《自然·通讯》等杂志的高水平论文30余篇,为东非国家了解本国生物多样性概况以及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协同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中-非中心在肯尼亚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中国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引入非洲,开展了玉米、高粱、水稻、小米、葡萄和猕猴桃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质高产示范,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的优质高产作物20余种。2022年,在肯尼亚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示范区试种的本地白玉米喜获丰收,产量达每英亩2700公斤,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在肯尼亚引起热烈反响。


提升非洲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中-非中心通过多渠道多方法支持非洲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中国模式”落地,分别在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及尼日利亚建立了荒漠化防治示范基地。该示范案例被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2022年“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优秀案例”收录。目前已为10余个非洲国家培养了近200位荒漠化防治专业技术人才。


增强非洲自然灾害应对与减灾能力。中-非中心自主研发了包含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水资源格局及主要环境要素等信息的“非洲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出版专著《肯尼亚国家地理遥感图集》和《“卢旺达”中国高分卫星1、2号影像图集》等。2018年5月,肯尼亚帕特尔大坝发生决堤,大量农田损毁、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中-非中心第一时间对灾区进行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应急评估,确定了优先救灾区域并提出二次溃坝防范区,对当地政府制定救灾方案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在中非合作论坛行动计划的框架下,中-非中心将继续发挥好国家级科教合作平台作用,切实注重基础科学问题、关注非洲国计民生,让中国科学院在非洲国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为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双方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