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楚天金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揭开神秘面纱 湖北水稻种子远播非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31

本报记者 邓莉 周萍英

昨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在武汉植物园举办。尽管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远在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支点——肯尼亚,但其建设主体却是武汉植物园。据悉,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科研机构。

该中心自2014年12月底在肯尼亚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破土动工,并于去年9月完工。据悉,目前中心设有6个专业实验室,5个科研分中心。

湖北水稻落户非洲

“目前,中心在非洲部分国家开展的优质农作物实验性种植已取得良好的成效。”昨天,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向记者介绍,非洲国家粮食短缺,过去每逢天旱,中国往往是提供粮食援助。如今,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体现了中国对非援助工作思路的转变。他举例说明,中心将包括湖北水稻在内的十几种中国稻种引种到肯尼亚等国家,经过试种,从中优选出三四种适合非洲当地气候水质土壤的稻种。中心在肯尼亚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亩产量达到四百至五百公斤,而当地按照传统耕种方式的水稻亩产只有一百多斤。

在读博士找出3个新物种

周亚东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在读博士,师从王青锋,今年即将毕业。一直热爱大自然的他主攻的方向就是物种的多样性。

很难想象这个外表清秀的大男生曾经先后走进非洲十几次,“从2013年起,我每年都会去非洲,我最关注的就是肯尼亚山,他是当地最高峰,物种非常丰富。每次去非洲,我都会待上一段时间,穿越肯尼亚山进行科考,在那儿我发现了3个全新的物种。”

他表示,过程虽然艰苦,但每当有新发现是却是无比快乐。

刊载于5月9日《楚天金报》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武昌磨山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53360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