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首次在非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刘怀博 康克兢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06

  9月4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以下简称“ANSO”)主办,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及肯尼亚马赛马拉大学联合承办的国际研讨会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学开幕。这是ANSO自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21世纪旱地与湿地的挑战和机遇: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11个国家共计150余名科研机构及大学负责人、国际知名专家等参加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ANSO主席白春礼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宣布本次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

  白春礼在致辞中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开展的国际科教合作情况与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依托中-非中心在对非科教合作方面取得的进展。白春礼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国际合作的倡议,并邀请非洲各国专家和代表来华参加2020年在中国云南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中国科学院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作为COP15主席,为与会专家介绍了明年会议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并表示中科院将积极开展与来自全球的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研究协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开幕式上,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执行主任曹京华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OREC)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教授分别向大会介绍了ANSO和中-非中心的成立背景、合作成果和未来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首个由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非政府间、非盈利性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并于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ANSO旨在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机制性、保障性的平台。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一部重要公约,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目前全球有196个缔约方。1992年6月11日,我国正式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而每两年召开的缔约方大会(COP),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

白春礼院长在开幕式致辞

会议开幕式现场

参会专家进行交流互动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