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中方专家吃苦耐劳,他们顶着烈日,总是亲自下地示范,与西装革履、在田地边观看操作的肯方技术人员形成了对比,”在肯尼亚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严雪说。
目前,来自中科院8个课题组和6个研究所的3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正在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中国技术专家在当地示范种植中国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玉米、高粱、小麦、水稻,以及猕猴桃和葡萄等经济作物,展示了我国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中国技术专家不畏辛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令当地人非常感动。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于2013年5月正式立项,当年即启动31个合作研究项目,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的首个科研机构。
该研究中心建设工程2014年底正式开工,其主体建筑和附属植物园位于肯尼亚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建设费用全部由中方援助,中科院负责提供配套科研设备和研究经费。中心预计于2016年完工,届时将向中非双方科学家开放。
该中心非方主任罗伯特·基图鲁赞许地说:“中国专家对待科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他们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授业解惑,以专业的精神开展工作,为肯尼亚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还表示,人才培养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心将肯尼亚学生与中国大学对接起来,开展农业技术转移。数据显示,中心自成立以来已为非洲各国培养农业技术人才140多名,招收农业科学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10多名。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提出了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和“461”合作框架的目标,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正是“461”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力争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对非示范与推广的窗口。”严雪对记者说。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