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湖北日报:穿越肯尼亚山的湖北科研人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31

  5月15日湖北日报讯 记者 文俊 通讯员 王以豪 康克兢

  数次穿越肯尼亚山寻找新物种,引种水稻帮助非洲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支点——肯尼亚,我国建设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正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8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在汉举行,首次揭开该机构的神秘面纱。

  将我省水稻引种非洲

  “非洲粮食短缺,我们将湖北的优质水稻种质资源引入肯尼亚等国,所种的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三四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介绍,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是中非共同建设的首个综合性科研和教育平台,4年来,汇聚我国18家科研机构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8个国家15家科教机构的力量。除了引种我省水稻,该中心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等地种植的甜高粱小米和葡萄等示范种植区,也已开始施工。

  周亚东是王青锋的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起,他每年都会穿越肯尼亚山进行科考,山林水溪间,蜱虫无处不在,他随身携带小刀和风油精,一旦被咬,割开被咬部位皮肤,把虫子拉出来。目前,周亚东已发现三个植物新物种。

  肯尼亚山是非洲第二高峰,独特的地貌孕育了大量高山植物。周亚东在这座山上已辨认出1000多种植物。

  据悉,科研人员在肯尼亚不同种蝙蝠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所发现的部分病毒与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中国科技保护非洲动物

  非洲考察站有当地民兵提供安全护卫,被称作森林警察。

  在肯尼亚,犀牛非常珍贵,保护严密:每头犀牛配备5名森林警察,24小时贴身防卫。但直到现在,这些犀牛警察仍靠人工巡逻,工作强度大,效率也不高。

  为提升保护犀牛、大象等珍稀野生动物能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二期建设将启动“牛盾系统”示范项目。“牛盾系统”监控半径长10公里,可对视野内的动物和人员进行有效监视。无论刮风下雨、沙尘暴、大雾,都不会影响探测。未来,可直接对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进行定位。

  据了解,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体建筑和附属植物园的建设费用由商务部援助,旨在与非洲有关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遥感、生态环境、荒漠化防治、流行病控制与现代农业示范等多方面的互惠合作研究,全面提升非洲国家科技和生态环保水平,同时为中非培养人才。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