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王青锋 | “我向非洲国家的人民传授湖北的经验”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20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之际,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推出特别策划——《湖北对世界说》,重点讲述和展示湖北省在对外交往中的亮点工作。

节目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让我们一起聆听他背后感动世界的湖北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发展中非关系,亲手擘画中非合作蓝图。

中非关系为什么好?中非友谊为什么深?习近平主席指出,关键在于双方缔造了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那就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

26年前,作为援非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远赴乍得,连接起湖北与非洲的科技合作之路。近五年来,他带领着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一步步又拉近了中国与非洲人民的心。

1996年,王青锋远赴乍得帮助恩贾梅纳大学建设实验室。“一出机场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机场外面,马路边上就是一片黄沙,一股热浪扑来。当时我就想着这就是非洲。”王青锋这样回忆道。来到非洲,也让他第一次领略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植物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从那时起,他的视线再也没有离开过非洲,非洲的密林深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湖北与非洲的科技合作之路也由此开启。


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牵头在肯尼亚建设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我国政府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之初,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很淳朴的一个想法。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知识,通过中国,包括我们湖北在这方面的优势,能够为非洲国家,为非洲人民做点事情。”现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青锋说。

近五年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农业和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安全、公共健康、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示范等方面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

如今,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成果已经开始惠及当地人民。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将包括湖北水稻在内的十几种中国稻种引种到肯尼亚等国家,通过将近五年的试种包括筛选,从中优选出三四种适合非洲当地气候水质土壤的稻种。

王青锋介绍,“杂交稻的品种在那边亩产可以到八百公斤,高的可以到一千多公斤,而当地的水稻的整个平均产量大约就是三百多公斤。水稻的种植和生产给他们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希望。”实际上,凭借丰富的科技资源,湖北的一些企业在莫桑比克在农业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开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也是一座中非科教交流的桥梁。王青锋表示,自成立以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经招收了两百多位非洲留学生。

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肯尼亚籍博士邓肯坦言,他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是因为他看到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给非洲带去了希望。“他们在非洲发现了非常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并且为非洲引进了一些特别的项目。不仅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种子、技术指导,而且还为非洲开拓了市场。这造福了当地人民,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从那时起,邓肯就在心中埋下了种子。在他看来,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习,能够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即将毕业的他,希望能够将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谈到湖北和非洲合作的前景,王青锋对此信心十足。他说,湖北是一个科技大省,借助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这个平台要支持和引导更多湖北的企业去非洲,进一步为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做出努力,向非洲国家的人民传授湖北的经验。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传递我们自己的经验,讲好湖北故事。


本文摘编自: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长江新闻号》栏目
《湖北对世界说|向非洲人民传递更多湖北经验》
http://news.hbtv.com.cn/p/2217299.html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