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非农业合作再结硕果 │ 中-非中心农业示范区白玉米喜获丰收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6

肯尼亚当地时间11月4日上午,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中心)举办农业示范区首次玉米收获仪式。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调研中-非中心,并应邀参加庆祝活动。他在致辞中表示,减贫惠农是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重要内容,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他同时希望中-非中心在对非农业合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先生致辞
2022年4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中-非中心面对疫情考验顶住压力,正式恢复驻非管理团队派驻工作。在中肯双方科学家和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示范区进行了首期白玉米(肯尼亚品种)试种。示范区采用中国种植技术管理,在今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试种白玉米产量达每英亩2700公斤,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顺利达到项目目标。

周平剑大使(右一)现场查看玉米品质
玉米是肯尼亚的重要主粮,但其产量无法实现自足。近两年以来,包括肯尼亚在内的多个东非地区国家连续数个雨季降雨量不足,干旱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严重下降。此次试种玉米的高产丰收也给肯尼亚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与会嘉宾庆祝白玉米取得高产
中-非中心在下一阶段将按照规划种植更多肯尼亚白玉米品种,优化组合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方式,并在减轻鸟害等问题上下功夫,编撰系统的种植管理手册。
此外,农业示范区正分批引进中国品种甜高粱、大粒花生和油葵等油料作物的试种,目标是通过这类经济作物的成功试种和推广,丰富当地人们的食品摄入营养成分,助力肯尼亚早日实现粮食安全发展目标。

周平剑大使参观中-非中心葡萄大棚

中-非中心农业示范区种植的中国小米
中-非中心农业示范区计划在农业基础设施上进行升级。将引进土壤墒情监测、集约化灌溉、超声波驱鸟减害,并开发粮食存储减损方法,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肯尼亚气候和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延伸阅读

2019年4月,中-非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乔莫·肯雅塔农业与技术大学签署MOA,正式确立共同建设农业示范区。该示范区由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无偿划拨土地60亩,中国科学院提供高产农作物品种及项目支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并共享农业科研成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于当年年底完成竣工验收并引入中科院的葡萄和猕猴桃两种经济作物试种。目前农业示范区的中-非中心中方研究团队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石家庄农业资源中心(玉米、小米)、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中科院植物所(葡萄、甜高粱)、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等单位;管理团队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农业示范区项目是中-非中心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响应肯尼亚“四大发展目标”之一——实现粮食安全目标。
本次活动受到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及部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多维度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189355?d=1348cb1&channel=weixin

 

http://tv.cctv.com/2022/11/06/VIDEmN4UPWkgxh92Pv5jmSaX221106.shtml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