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非中心联合举办“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24
 

6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学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落下帷幕。



 

参会代表合影

会议旨在分享中国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与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助力“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为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实现联合国2030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40年全球退化土地减少 50%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此次培训班内容丰富,由学术交流、圆桌会议、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组成。14天时间、途经3地州16个县市、行程2500公里,28个报告、12个学习观摩点、3项技术实践,来自于14个国家,35位外方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




演讲与聆听 科学与技术在这里交相辉映

在两天的室内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铭江、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永东分别作了题为《低碳绿色流域构建与大尺度生态调度》《生态系统恢复的关联方法、作用、影响和启示》《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研究基础与合作建议》的主旨报告。

近几年,结合相关项目实施,中-非中心核心参建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防沙治沙技术成果已辐射推广到中亚和非洲,举办了多个国际会议和培训班,招收培养留学生一百多人,有力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能力,实现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国际引领。中-非中心海外主管张师在会上介绍了中心成立十年以来在非洲开展沙漠化防治、环境管理及现代农业示范等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和科研亮点。

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交流当前国际上最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与成功经验,部分参会代表还对荒漠化防治领域研发的材料、产品进行展示与推介。

治理荒漠、造福人类的共同目标让专家们在这里相聚、交流与提升,进一步凝聚了“一带一路”国家科研工作者对丝路绿色发展共识,将更充分地发挥展示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引领作用。

邓铭江作报告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作报告




考察与交流 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在行动

绿色“一带一路”是“中国理念、世界共享”的重要载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防治的科学认知、技术分享及能力提升,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也是服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承载着积极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助力“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承诺,来自于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21位非洲科技人员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共和国14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

长达2000公里的考察培训途中,学员们相继参观了汇集700多种荒漠植物的吐鲁番植物园、穿越“死亡之海”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流沙快速固定机械防沙体系、农田防护林建设、防风固沙林示范、红枣经济林抚育、高质量牧草种植基地、肉苁蓉高产稳产基地、棉花高产示范基地等12个示范区;实施了防沙治沙新材料布设、沙拐枣林改造与提升、肉苁蓉种植等3项技术实践,让学员们在学习与听讲解过程中,亲自体验了中国味的“操作课”。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考察

塔中植物园考察

策勒国家站考察

和田经济林考察




终点也是新起点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

6月5-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和主持召开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培训期间,中国邀请外方学员们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圆桌对话,发布了主题为“合作共赢 久久为功”的《库尔勒共识》。在结业仪式上,埃塞俄比亚灌溉和低地地区发展部BELDEDA ENDRIAS GETA副部长与新疆生地所张元明所长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咨询委员会Umar 为新疆生地所颁发了“优秀合作伙伴”奖杯。

谈到此次的收获与感想,学员们一致认为,气候变化使全球面临同样的挑战,此次论坛和后期培训考察十分重要,是一次重要的学习与交流的好机会。中方安排的每个野外考察点,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涵盖了生态恢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多项内容。中国的治沙技术实用,期待与中国的深入合作。代表们同时表示,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荒漠化联盟框架下,继续举办“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创造一个稳定且高效的国际合作共享平台、机制和渠道,推进荒漠化防治技术分享与交流。

埃塞俄比亚灌溉和低地地区发展部与新疆生地所签署MOU

培训班结业仪式合影





延伸阅读

 

目前,中-非中心与13个非洲国家的24家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搭建了学术交流、知识分享与技术合作平台,毫无保留地与国际社会分享经验。

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正是非洲人民所渴求与缺少的技术。中-非中心核心参建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与环境研究所,专门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其创新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技术成果创造了荒漠化防治研究成果与应用模式的最佳实践案例,实现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国际引领。

-非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将非洲荒漠化防治适宜技术转化应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通过培养及示范推广服务于非洲荒漠化防治能力建设的提升与加强,让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落地非洲。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   邮编:430074
电话:+86-27-87700875  电子邮件:sinafrica@wbgcas.cn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撑中心 鄂ICP备05004779号-1